歷史,即使是歷史課本,也只是一種"小說",因為那是執政者和編撰者用自己的角度,挑選某些事由和原因,用自己覺得合理的角度去解釋,或者不想讓人知道太多其他不能支持自己的理由,然後寫給後代看。但是,對於大部分學習者而言,只是應付考試,並不會自己去追根究柢,探尋線索,來支持或反對已寫下的歷史。但歷史不僅僅是一個線性的時間軸,而是交錯複雜、盤結交錯的各種事件結合而成的 timeline。
對於本國歷史而言,由於國民黨的長期執政,用的當然是對於自己最有利的解釋。因為滿清腐敗,孫中山組黨革命,然後大清氣數已盡,各地響應,促成中華民國的成立。反之這本書,用多種的角度去探討,並且提供各種線索和輔助資訊、文獻、數據。提供各種資料,讓讀者自己去思索,從各種當時重要的事件和資料,來還原自己腦袋中的那個歷史。每個人的解讀可能不一樣,甚至經過時間不同歷練,又會有不同想法,但這樣才是屬於自己對歷史的解讀。而不是前人告訴我們的那種一條固定線性的歷史。
並不是一個原因就可以導致某個大的事件發生或轉折,例如你問說是不是孫文推翻了滿清,這就有很多理由,因為答案並不是唯一。但這個事件是不是歷史上的主軸,我說是,因為有這段,所以才會有主政者選擇這段歷史當作正史。
那麼,其他呢?因為書中不少提到日本、明治維新,所以對日本近代歷史又非常有興趣。歷史課本有沒有告訴你,為什麼滿清甲午戰爭戰敗,割讓台灣,成立偽滿洲國和入侵朝鮮東北,讓你恨日本恨之入骨。而孫文卻在日本籌組同盟會,而台灣總督也曾捐錢和幫過孫文革命。歷史課本說日本要侵略亞洲各國,建立大東共榮圈。當時亞洲被歐美列強入侵殖民,卻沒有解釋大東亞共榮圈是怎樣的一種邦聯制度。而日本侵佔東南亞各國,趕跑歐美列強的殖民,二戰結束後,反而間接導致亞洲各國的覺醒和獨立。台灣日治時期的民生和建設,怎不在歷史課本中,反而是一堆中國歷史和台灣12項建設。在台灣的灌溉渠道、水力發電、鐵路、舊中橫、蘇花公路等等,即便歷史沒有寫進去,事實還是在那邊。
歷史,就跟其他科學一樣,用其他事實和證據加以佐證,你就會看到越接近真正的歷史,而不是"歷史故事"。要是你不想去了解太多歷史細節,那麼對你最好的歷史就是你祖父、父親告訴你的事實,以及自己從小到大親身經歷的歷史。而更前面的歷史,你可以就當作小說看看就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